八千代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良渚古城,五千年文明的象征 [复制链接]

1#
复方氨肽口服液 https://m.39.net/disease/a_9407775.html

年7月6日10时42分,在阿塞拜疆首都巴库举行的联合国科文组织第43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通过决议,根据世界遗产第3、4条标准将中国世界文化遗产提名项目“良渚古城遗址”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这是我国第一次取得新石器时代文明遗址的申遗成功,也是继殷墟之后,我国文明史的出现时间得到进一步伸延,同时也意味着我国年文明有了强有力的历史遗迹支持。

中华文明一脉相承

这一喜讯传入国内以后,自然也引发了多人争议。

有人以为良渚文明或者说良渚所展现出来的古城遗迹算不上是文明,只能算是一种文化,因为按照国际对人类文明发展的定义,必须具备三条标准:拥有可以容纳五千人以上的城市、拥有可传承的文字、拥有复杂的礼仪建筑(其实就是等级制度)。

在这三条标准中最重要的就是文字,因为只有文字才是真正可以传承思想,使得文明得以延续的最重要标志。但目前因为在良渚古城遗迹中还没有发现成体系的文字,所以并不能算作是文明社会!

汪郎以为,这种看法是片面的。

因为用文字来衡量某人类社会是否为文明社会并不是十分正确的。不管承不承认,来自美洲的印加文明就没有文字出现,他们使用的是以结绳记事为基础的信息交流,但这并不影响其成为世界文明的一份子;而最重要的是,这一文明起源于公元-年之间,最后在16世纪的大航海时代被西班牙殖民者所灭亡,在多年的时间里,印加文明都没有出现过文字。

而起源于公元前年左右的良渚文明,用其一座古城遗迹及周边生态,努力呈现出一个存在于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拥有高大的城池,和以种植水稻作为农业经济支撑,以渔猎、畜牧、手工业等为辅,拥有先进的水利工程施工经验,并存在社会分化和统一信仰体系,用最原始文字记录的早期区域性国家形态。

她在告诉我们,良渚是一个真正的文明社会,而文字并不能作为束缚她不是文明的理由。因为文明既需要向前发展,但更需要历史的沉淀!

良渚古城复原图

一、  城墙是区别氏族社会和文明社会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良渚文明的象征!

良渚古城的城墙使用的是南方特有的黄土夹杂稻草修建而成,墙体平均宽度达40~60米,墙基底部全部铺垫石块。整座城池略呈圆角长方形,东西长1米至米,南北长米至米,总面积达多万平方米。

在这个巨大的城池之中,无论是住宿布局,还是殡葬之地,无不透露出等级森严的社会制度!

住宿布局:普通居民住在城池外围,贵族住在城中央30万平方米的莫角山土台上;

殡葬之地:在城中的莫角山土台西北方的反山,是良渚王安葬墓地;城外北偏东五公里处的瑶山为王族安葬墓地;西北城外的姜家山是其他贵族墓地;城外西南角的文家山是中级阶层墓地;城外的东南角的卞家山是普通民众墓地。

这样的城池功能布局,是良渚文化向良渚文明转变的一个重要标志!

因为要建造一个如此庞大的城池,在原始的部落聚集社会是行不通的,只有强有力的国家社会组织才能完成这样的大型工程;而且只有进入了真正的文明,才会有严格的社会等级区分,才能真正体现出“君权神授”的思想。

良渚古城的出现以及城市功能的划分,反映出良渚古城的主人掌握着一支强大的军事力量,并拥有强大的原始信仰力,才得以控制着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完成这座城池的建造,使高大的城池作为自己的威慑象征!

良渚古人,用玉划配社会等级古城墓葬鸟瞰图

二、发达的水利工程让良渚古人形成了以水稻为支柱的农业文明社会。

良渚古人的水利系统堪称奇迹,很难想象,在年前,一群操持着磨制石器的古人可以修建出如此伟大的水利工程。

良渚古城的外围水利系统位于古城的西北部和北部,以自然山体为依托,在两山山谷口之间,以南、北走向修筑了两组用黄土夹杂稻草的大坝群,即由塘山、狮子山、鲤鱼山、官山、梧桐弄等组成的南边低坝群,由岗公岭、老虎岭、周家畈、秋坞、石坞、蜜蜂弄等组成的北边高坝群。

这两座大坝群构成了良渚古城的两道防护体系,形成了良渚古国特有的并具备防洪、运输、用水、灌溉等功能的水利系统设施。整个外围水利系统在良渚古城北部和西北部形成了面积约为13平方公里的储水面,蓄水量可达万立方米,而要修建这样浩大规模的水利工程,依靠原始部落的力量是完不成的。

一座大坝的修筑,从选址、地基处理、建坝材料、建筑工艺、结构设计等都必须充分考虑到,如果没有极强的社会职业分工,没有强大的管理组织能力,在磨制石器的时代几乎等于零。

正是因为良渚古人在发展过程中具备了管理复杂社会需求的能力,形成了相对集权的国家形态,才能实现有组织的社会动员,最终完成这项庞大的水利工程。

良渚古城外围水利工程

在氏族部落聚集的时代,生存是最大的难题!然而,在良渚古人的社会生活中,似乎吃并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水利工程的建设,使得农田遭受旱涝的危害大为减轻,也刺激了农业的大力发展,而其中,水稻成为良渚古人最重要的粮食来源。

和任何文明一样,一旦出现了社会等级划分,必然会出现不事生产的贵族统治阶层,这和原始部落聚集有很大的差别,也是反应出一个社会群体的发展阶段。

年,考古学家们曾在良渚的宫殿南侧发现了面积达1万平米,厚度为60厘米灰坑中全部都是烧焦的稻米。这足以说明,当时的良渚古人社群中,统治者已经把粮食作为重要的财产进行储备,良渚古城遗迹上曾经是一个农业高度发达的文明国家。

不仅如此,也得益于水利工程的建设,在良渚古城遗迹中,如卞家山遗址中出土了葫芦、甜瓜、桃、梅、杏、柿、南酸枣、芡实、菱角等植物种子碳化遗存,同时也出土过贝壳、猪骨等荤食废弃物的碳化遗迹。

这种种遗迹说明,年前依水而居的良渚古人,已经形成了以水稻为主的种植、渔猎、养殖等农业发展体系,这就是文明的有力象征!

良渚古城挖掘出的碳化稻谷

三、历史是需要发展的,良渚没有成体系的文字,不代表良渚没有文字。

如果非得把文字作为文明的象征,良渚确实稍显微弱,但我们无法否定,良渚时期已经出现了其特有的信息传递符号,我们可以理解为这就是良渚时期的文字。

商朝的甲骨文是目前已知最早的文字。但汪郎想说的是,历史是需要不断的继承和发展的,甲骨文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她在历史的长河中也是需要经历一个发展的过程。谁也无法去否定,位居江南的良渚文明没有影响到中原,毕竟曾经的良渚古国可是兵力强盛四方。而从今天的考古来看,受到良渚文明影响的范围已经跨越到了苏北一带。

泰上成鸠之道,一族用之万八千岁,有天下兵强,世不可夺,与天地存,久绝无伦,齐殊异之物,不足以命其相去之不同也。世莫不言树俗立化,彼独何道之行以至于此?---  《鹖冠子.王鈇第九》

在良渚出土的各种陶器上,都刻着各种各种各样的符号,极具抽象意义的。汪郎认为这就是良渚古人所使用的文字,虽然现在看上去像极了符号,但汪郎更愿意把它理解为象形文字。

比如我国已故的夏商周断代工程专家组组长、首席科学家、人文社科学院历史系教授、中国文字博物馆顾问的古文字学家李学勤先生,就把此前的一件良渚出土的,被命名为“87C3-”的黑陶罐上的一串符号,译成为“朱旗戔石,网虎石封”。

什么意思?就是一个名叫朱旗的人要到一个地名为戔石的地方,用网去捕捉老虎。

朱旗戔石,网虎石封命名为87C3-的黑陶罐

这样的陶罐刻符还有很多,很多,从中就可以看出,在良渚古人的日常生活中,他们已经具备了原始文字的记载和语言沟通能力,如果这不叫文明,那还叫什么!

汪郎以为,良渚的文字体系还需要考古学家们大力发掘,但不能因为今天的我们自身能力的不足,无法完全破解良渚古人用他们自己时代特有的文字符号来记载对事物的抽象看法,对日常生活的记录,对社会群体发展的见解,就去否定她的价值,否定她的历史,否定她已既定的文明事实!

客观地说,在中华民族的文明发展史上,每一个历史发展阶段都有其特定的意义所在,或自豪、或自省、或奋起、或沉沦,只有在不断总结历史发展的经验上,我们才能做到属于我们自己时代的文明不断向前发展。

而沉淀先人为我们遗留的历史痕迹,是因为在这片土地上,有属于我们独有的民族印记,坚韧、勇敢、努力向前!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