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千代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读马伯庸显微镜下的大明,才知道了一个 [复制链接]

1#
北京哪里医院看白癜风最好 https://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mbbdf_zx/emwsafw/

最开始在微博上有看到马亲王描写了一小段对徽州丝绢案的介绍,当时就觉得很有趣,书出来后,就去买来看了,看完真的别有一番感触。

怎么说呢,平时我们看历史,说的最多的总是那些帝王将相、文人学士或才子佳人,但普通民众的真实生活情况却从没了解过,一是因为史书上鲜少提及,二是我们也几乎是下意识地,忽略了这些底层人物。

所以当我看到书中那些小官吏、小百姓演绎出这么一桩桩普通却又彰显着平民智慧的事件时,真的觉得这种沉寂在历史中的细节,十分让人欲罢不能。

在《学霸必须死——徽州绢丝案始末》中,徽州六县为了一个在不经意间发现的不平等的税收政策,整整集体参与辩驳了近十年,真是叹为观止。

绢丝案始于一位闲着没事干的算术学霸,简单来说,就是这位学霸无意间算出自己所在的歙县多交了一笔税款,而这笔税原本是要和其它五个县合交的,但以前负责的人动了手脚,导致现在的税要全部由歙县来交。

这位学霸整合了所有的相关证据,上告到了有关部门,拉锯战就这样开始了。

六个县分为两个阵地,歙县据理力争,其它五县不甘示弱,全民联动,你一言我一语,各自拉拢乡绅坐镇,辩论打官司,争得头破血流,谁也不让谁。

过程中涉及到税收、一府六县官员、百姓、乡绅等等,案件具体到每一笔银子如何分摊,每一封状书怎样撰写,看似一桩小小的案件却涉及甚广,打起架来也是彪悍的不得了,十分有趣。

《婺源龙脉保卫战》更牛,整整耗了六十四年,这次是婺源县的学子士绅和灰户之间的斗争。

彼时每三年一次科举大考,婺源县作为科举大县,却在万历二十八年的秋闱上栽了跟头。

大家在分析为什么没人考上的时候,有人提出考不上是因为风水问题,并指出罪魁祸首就是那些采制石灰的工匠,他们为了采灰,把山破坏掉了。

于是官府出面,制定计策,保护龙脉,连县里面的乡宦大佬们都联合抵制,最后,学子们的保龙大业成功了。

第三个事件是《谁动了我的祖庙》,这个我看的很着急,恨不得锤死和尚法椿。

其实这个案件很简单,罗氏一族为了祭拜祖先,在祖坟周围建了一座寺庙--杨干院,以诵经香火来烘托阴德,这庙和庙里的和尚都是罗氏一族花钱弄的。

在这样的背景下,过了两百多年,这守墓禅院渐渐地变成了面向公众的名寺。

这一年庙里来了几个不好惹的和尚,想谋夺寺产,和尚法椿成为和尚们的背后靠山。

他们先发制人,一纸状书上告知县,仗着年代久远,说是罗氏一族与这杨干院根本就毫无联系。

很显然,罗氏一族都待了几百年了,何况还有史籍记录,很明显这是和尚们在胡说八道嘛。

但人性的弱点总是那么明显,有时候法也是可以被钱收买的,在这场案子里,县官受贿,衙吏和尚勾结,伪造证据,银两贿赂等等,就因为法椿的这些手段,才整整打了八年。

罗氏也是不容易,最后还能绝地重生,他直接告到了嘉靖皇帝面前,遇上嘉靖帝想改祭祖禁令,这才在皇帝的盯点下结束了这桩案件,罗氏一族大获全胜,折腾了一圈,又绕回了终点。

《大明第一档案库的前世今生》我看完也是唏嘘不已,对官员们钻空子的法子和‘智慧’简直‘佩服’了。

大明的档案库即黄册库,所谓黄册,即百姓的户籍,好比现在的身份证,不过更加详细,上面记载了一个家庭的人口、土地、财产等情况,每十年更新一次,收归到黄册库。

掌握了这些黄册,就相当于把整个天下扒光了放在朱元璋面前,一清二楚,十分有用。

朱元璋还在时,黄册库活得精彩辉煌,可惜随着时间的转移,各种弊端开始显现。

先说黄册的制作,纸张贵不说,还得每家每户地询问记录,然后一层一层地往上报,期间要经过好多层才能最终呈现在皇帝面前,而只要有经过人手的环节,都能产生腐败。

其次,为了防止百姓作假避税,需要一帮人来检查黄册中的内容是否属实,若不属实,则驳回重验。而检查的这上千人,却是白干的。

最后,黄册需要人专门看守,但黄册库的工作十分艰苦,还没有油水可捞。

以上就是黄册的三大环节,总而言之最后都与钱有关。

后来随着时间的积累,矛盾也逐渐变大,黄册的校对工作拖延十分严重,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有人提议,要收取驳回费。

也就是如果发现错误被驳回,那么就相应地收取那户被驳回的百姓一些驳回费,这样既能解决人工积极性问题,又能解决黄册库长期以来的穷困状态,简直一举两得啊!

也是这个政策加速了黄册库的灭亡,黄册库穷的叮当响,当然是希望驳回的越多越好,而那些经手黄册大小环节的官员更是多了个敲诈的理由,反正最后就是层层剥削,而受苦的,却只有那些普通老百姓。

曾经一度辉煌的黄册库走到末路了,到后期其功能不再,被卖的卖,毁的毁,直到现在,也仅剩下上千册保存在档案馆,仿佛一场盛世长梦,让人唏嘘。

头一次看这种普通民众的历史纪实还是挺有意思的,人物的思想、活动和大环境的不可控,以现在的思维真是无法想象、也无法体会到古代的生活。

而正是这千千万万个平凡得不值一提的人们组成了历史洪流,一路裹挟在大人物的光环下,才汇集成了我们现在看来的历史长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