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海浪
木心说:作品就是艺术家公开的隐私。
读老圃先生,像是一场长途跋涉。读者在这场跋涉中体悟生活、自然,体悟画家的心路历程,以及其中的佛、道、禅意,简单亦深邃,有共鸣亦有距离。近的时候,能处处见到他作品中的事物,亲切自然;远的时候,是作品中的寻常事物已经脱离了烟火气息,而承载着他的哲思;近的时候,在他的文字与作品中,会忽然与其相遇;远的时候,只能远远仰望他深邃的思想。透过他的作品,我们会反观和审视自我,深思,却不敢妄语。
《论语·子路》:“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老圃认为自己很像这么一个老农,在纸上耕耘,种瓜种豆,亦种梦想,“观斯物犹记儿时田亩菜园之事,愿以园中鲜翠之物为一生所研绘。是物虽微,但有山水之清气;是物虽贱,亦合百姓之众口。”板栗、萝卜、黄瓜、莲蓬、南瓜、瓜子、红薯……在他的作品中,是对每一种事物深入地理解与共情,能看到他对事物的爱,不止是爱其形,其味,更爱其灵魂。
王船山言:“君子之心,有与天地同情者,有与禽鱼草木同情者,有与女子小人同情者,有与道同情者——悉得其情,而皆有以裁用之,大以体天地之心,微以备禽全草木之几。”老圃正是以“体天地之心,禽全草木之几”这样的共情去做一名“老农”。名如其人,老圃知道自己在播种什么,他找到了自己,于是世界找到了他。
老圃儿时受大哥影响开始学画,后进入央美系统的学习,毕业后在文化馆工作过,又下海经商,广告公司做得风生水起,千帆过境,繁华与热闹,喧嚣与世俗,他都深刻体会过,而绘画终究还是将他召唤回来,他发现了在纸上,一个人能指挥千军万马,随心所欲,也能安放心情的自由,找到属于寄托他精神的天地,阅历变成了他绘画中的哲思,也为他找到一条“返璞归真”的路。
回归乡间,儿时最熟悉的事物,成为了他的表达对象,《此物最磨牙》的瓜子,饱满的栗子,蚕豆、红薯、南瓜等,多用黑白,温厚,朴实,尊重个性,生机活泼,以最简练的造型和最少的笔法,表现最为生动的物象和丰富的精神境界,简于象而非简于意,意境深沉,不着痕迹,自然而然,宗白华说“艺术意境的创成,既须得屈原的缠绵悱恻,又须得庄子的超旷空灵。缠绵悱恻,才能一往情深,深入万物的核心,所谓‘得其环中’。超旷空灵,才能如镜中花,水中月,羚羊挂角,无迹可寻,所谓‘超以象外’。”
老圃所刻画的事物,拙朴中意趣超越,深入禅境,饱含佛理,借物以表达他的内心世界和精神世界,故那些物象是有生命,有灵魂,有语言的。观之,读者可以窥探出他与事物之间的和谐、平等,能从他的笔墨线条里感受到他对于自然和生命的抚摸、尊重。凝神屏息,万籁俱寂,仿佛只能听到艺术家与画中物象的交谈,他静默地与自然浑然融化,无声胜有声。
老圃对他“菜园子”的一往情深,像一场盛大的怀念与追忆,追忆那些朴实无华的时代,追忆那些最真实的人们,追忆“真善美”,也追忆过去的自己。他说:“作为一个艺术家,在探索真善美的过程中就会发现,追啊、追啊,竟然追到了自己的童年”。因为,童年时期的感情是最纯真的。”儿时奶奶带他去挖的野菜,那些野菜的样子与味道,奶奶做的“臭椿”,奶奶的慈爱与温度,和最为纯真和天然的自己,都深深地铭刻在他的心里。而变,是永恒的,回味中,那些来自泥土与农耕最为实在的味道,已然远走。“这种样子这种味道,早巳经变成一种记忆储藏在我内心的深处,又随着时间的流逝不断发酵,最后变成乡愁,虽然这些物还在,但这物后面我热爱的人早已不在了,把我早巳习惯了的时时依恋的那种熟悉的味道也带走了,留下来的只有无尽的思念。”
后来,我们可能经历很多事,遇见很多人,吃过无数美食,而童年那些味道却被刻进骨子里,最难得,最动人;童年那些人,成为萦绕我们一生的梦,最深刻,最动情。老圃似乎并没有远行,却有最浓烈的乡愁。
如果仅说是追忆,于老圃来说是不够的,作品更多的是渗透着他对天地、自然、生命、人本身的思考和体悟,在这个快节奏又浮躁的社会,他思考怎么才能与大自然和谐相处,思考因果得失。
疫情期间,他写道:“人和动物的关系就如同一滴水与大海的关系一样,我们的生命和动物的生命都是生命,准确地说,地球上所有的生命都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我们总认为自己这滴水与江湖河流、大江大海的水是毫无相干的。正相反,所有的水都是一个水,你糟蹋了别人的水污染了别人的水就是糟蹋、污染自己的水。同样,你伤害了别人的生命,也要用自己的生命作为补偿,这就是因果轮回。因果就是真理,我们每日每时都在因果中摸爬滚打,但是大多数人都不相信因果。因为这个真理太普通、太无华,至使多少人,费尽千辛万苦,上下求索而终不能得,正所谓大道至简,庸人不知。知因果是信仰,有信仰则世太平,无信仰,则世永无宁日。”
老圃常常在呼吁,善待自然,善待生灵,哪怕是一只偷油吃的老鼠。然而人类由蒙昧迈向文明,在征服自然时又远离了自然;在进步的同时,又伴随着堕落,贪婪、物欲、焦虑、浮躁,而这些又会反作用于人类。这或许就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作品中的瓜果蔬菜,仅是老圃儿时记忆中的瓜果蔬菜吗?他说:“在艺术创作过程中,必先成心中之象,然心象无形,需借助自然物象来盛载,明了自心,借物成相,这个过程就是艺术创作过程中的明心见性的过程。”我想,无论是老圃的经历还是创作,他都经历了“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的过程。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登春台。我独泊兮其未兆,若婴儿之未孩。”如老圃所追寻的“干干净净、清清白白。一切都回到了原点,不去不来,安然如初。”老圃重返田园,安心地做一名“老农”,都市之外,诗意栖居,游山览水,栽花植树,耕读育人,修心悟道,如是,而返璞归真。
老圃,姓白名进海,金海,菜园子老白。年生,北京人,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首届国画专业博士课程研修班,师从张立辰先生,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现为荣宝斋画院研究创作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