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中华文化的浩劫”,几乎所有人立刻就能想到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因为这一行为使得中华文化出现了一个断层,春秋战国时期以及之前的众多极其珍贵的文献被付之一炬。然而,在中国历史上,有一位皇帝对中华文化的摧残,做的比秦始皇更加彻底、更加凶残,有过之而无不及,这位皇帝就是大名鼎鼎的清朝皇帝乾隆,他发动的“文字狱”与“禁书运动”彻底打断了中华文化的脊梁,是中华文化的第二次大浩劫。
读过史书的人都知道,这位开创“康乾盛世”的皇帝本身并不荒唐,他性格理智,头脑清晰,处事精明细致,智商情商都很高。可这样的一个人,为何会做出如此不近人情、甚至是“丧心病狂”的事情呢?
乾隆皇帝为什么要发起“文字狱”与“禁书运动”?
这还得从乾隆统治中期的几个案件讲起。
乾隆十六年七月初二,云贵总督硕色向皇帝密报,他偶然发现了在民间广泛传抄的“奏稿”,该稿件自称是乾隆朝以敢言闻名的大臣孙嘉淦(注:gan,四音)所作,不过语言粗俗、文笔拙劣,一看就是伪造。
但内容,却很震撼,主要讲的是当今皇帝的种种失德之处,犯有“五不解,十大过”。虽然,原文已经失传,根据现有史料推测,我们也能略知一二,一是说乾隆南巡,是浪费民脂民膏,贪图享乐同时到江南搜刮财富,二是夸大其词,大肆渲染皇帝荒淫无度,去江南巡游,名为探访民情,实际上是去寻找民间美女带回宫中淫乐。(这一点就类似于现代的导演和编剧,拍摄乾隆皇帝的电视剧,不安排十个、二十个女主角都不好意思上映)最后,是对满清王朝的合法性提出了质疑。
我们完全可以想象,乾隆皇帝在读完这个密报时候的表情和感受。这件事,对他来说简直就是当头一棒,没有任何精神准备。
首先,乾隆皇帝在读到这个密报时,已经统治这个庞大帝国十六年了。这十六年来,他减轻刑罚、减免赋税、平反冤狱,这十六年来,他对外开疆拓土、抵御外敌,对内恩待群臣、体察民意,这十六年来,他通宵达旦的批复奏折、天不亮就上朝处理政务、为这个庞大帝国的健康运转殚精竭力,他在像太阳一样源源不断地释放对自己对臣民的善意和关怀。他听到的,几乎都是臣民们对自己的感激歌颂之词,他自认为他统治下的大清王朝,正在步步攀升,走向盛世。
“伪孙嘉淦奏稿案”里的内容,大大出乎了乾隆的预料,他怎么也想不通,民间百姓对他的评价居然是这个样子,这让特别好面子而又珍重名誉的乾隆感到震怒。
其次,这个案子又勾起了乾隆对前朝往事的回忆。
他的父亲雍正皇帝,为了治理天下、为了解决百姓的疾苦而绞尽脑汁,可以称为清朝最勤奋的皇帝,然而,普天下百姓之中,却流传着关于父亲的种种谣言,谋父、逼母、杀兄、屠弟、贪财、好色、酗酒……。
乾隆很清楚,父亲之所以被舆论如此污蔑,主要是他严刑律法、整治腐败触动了很多人的利益。
因此,父亲雍正在位时为了打击政敌,曾经制造了很多著名的文字狱大案,比如吕留良案、汪景祺案等。
其实最初,乾隆对文字狱的问题上,是非常通情达理的。继承皇位后,乾隆立即颁布圣旨:“规定以后凡举报文字之罪者,如果举报失实,一律按诬告罪反坐。”他还赦免了雍正时期绝大多数文字狱案犯以及牵连之人。一时间,天下读书人如浴春风、感激涕零。
清朝的文字狱风潮被刹住了,从乾隆即位(年)到乾隆十六年(年),大清王朝文化领域风平浪静、波澜不惊,可以说乾隆初年是清朝为数不多的文化生态宽松时期,一时间,文人学者们重新拿起笔墨,开始吟诗弄月、谈古论今,大清文艺界呈现了一派百花齐放的繁荣之貌。据推测,曹雪芹的《红楼梦》很可能就是在这个时期完成的。
然而,从乾隆十六年的“伪孙嘉淦奏稿案”开始,皇帝的心态发成了急剧转变。
不仅仅是该案件的内容让乾隆震惊,还有该案的调查结果,更是让乾隆震惊到心态失衡。
刚刚接到硕色的汇报时,乾隆以为这只不过是少数人所传,只需查明来源并销毁,这件事的不良影响很快就会消失,这件事只是个别现象,是帝国局部出现的瑕疵。然而,随着调查的进行,乾隆发现这不是贵州一个省的事情,全国各地都发现了这份伪稿,甚至在边远的少数民族聚集区也都在争相传诵这件事。仅仅四川一省几天内就抓获了二百八十多名传抄过的人,何况全国?
自诩为一代“圣君”的乾隆皇帝,真的是怒了,因为他突然发现,自己自即位以来,施行的无数善举,都已被百姓们忘在脑后,而对一份明显是荒诞无稽、对当今皇帝大肆污蔑的伪稿,居然能引起全国民众如此大的兴趣,上到各级官员下至贩夫走卒,争相传抄、如痴如醉。
本想通过仁政、通过儒家思想治国的乾隆,很尴尬地发现,自己居然面临着父亲同样的一种下场。
从乾隆十六年(年)到乾隆十七年(年)两年多的时间,乾隆的全部精力都放在了这个伪稿案上。因为他感到无比的冤枉、愤怒和委屈,他像疯了一样日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