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患者救助计划 https://disease.39.net/bjzkbdfyy/170628/5496891.html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史春波
说起欢乐巷,王效乾的记忆被勾起了。在过去的百年里,这条地处杭州闹市里的安静小巷,曾经发生过很多故事。
王效乾的家就曾在这里,那是两幢房子,还有个大大的院子。他的父亲王邈达是一代名医,在窄窄的巷子里,开医馆,行善事,名气很大,马一浮、李叔同等名流都和他有交往。
在一百多公里的嵊州县城,王邈达的家乡,他们三医院,医院,直到年由人民政府托管,就是医院。
历经变迁,医院满一百年了,上个月底,王效乾代表王家去嵊州参加百年院庆。
这一天,他准备了一份装着盒子的礼物。在灯光下,盒子打开的那时,这个家族的故事才在人们的眼前复活……
王效乾(中)捐赠古方现场。
百年秘方“蛇狗丸”
嵊州市鹿胎山上,一座西式的红色小楼依然矗立,这里列着嵊州市文保单位的碑。当地人叫为红房子。
它的前身就是医院,后人为了纪念他,如今,医院旁边就有一条芷湘路。
10月底,当80岁的王效乾来到这里时,仿佛看到了父亲一百年前的影子。
据《嵊县志》记载,年1月,原普义乡白泥墩村王芷湘之子王邈达、王晓籁、王孝医院,名医王邈达任董事长兼院长。院址位于鹿胎山麓,有西式楼房4幢,中式楼房2幢,计63间。初设中医、西医两部。民国35年开设内科、外科、妇产科、眼科、牙科和耳鼻喉科,病房19间。
年过去了。10月26日,医院举办了一场百年庆典。作为王家后人代表,王效乾回到嵊州,80年来,他出生和生活都在杭州。
在这场庆典晚会上,王效乾拿出了一个木盒子,医院。盒子里是一张泛黄的纸,这是一个古药方,名叫“巳戌丸”,又名“蛇狗丸”
父亲王邈达在世时,陆续把册珍藏的医典全部奉献给国家,唯一保存了这个“巳戌丸”秘方。
王邈达手书
王效乾回忆说,这个秘方,是父亲在上世纪二十年代从一个富商那里买来的,主要救治被毒蛇疯狗咬伤的病人。但是,方子上的用药都比较昂贵。父亲曾出重金委托胡庆余堂按方熬制了数百粒药丸,免费救治了不少人。上世纪五十年代,父亲对秘方又做了调整和修改,亲自誊写好后在封面上写了“藏好勿遗失”的字样,交由其妻子保管。
在王效乾的印象中,母亲非常珍视这个秘方,一直亲自妥善保管着。特别是在文革中,母亲冒着生命危险保下了这个方子。
上世纪九十年代末,这个秘方交由五哥王友赤保管。其间长达几十年的岁月里,这份秘方一直都没有派上用场。
在收到医院的百年院庆邀请后,王效乾接到了五哥王友赤的电话,说起这个捐赠的想法。
王邈达家人合照(前排右一王效乾)
“可以捐给其他很多机构,但我们觉得,捐给嵊州是最有意义的,特别是在这个一百年的时候。”王效乾说:“当初我们的父辈能把医院,就是为了造福同乡,我们兄弟几个不曾忘记父辈的初心,大家知道要把这医院,能为家乡百姓做点事,都非常支持。”
捐出这个家族的遗产,需要其他人的一致赞同。王效乾就往几个哥哥家里跑,征求他们的意见,最后完成了捐献。
“说实在的,现在医学这么发达了,从医学的价值来说,这个古方可能价值不大,但从文化的角度来说,还是有意义的。这也是我们王家人给家乡的一点心意。”王效乾接受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采访时这样坦言。
随着这个盒子的打开,关于王邈达的故事也渐渐浮现而来……
医院旧照
医院
年2月22日,医院正式开业了。
投资人是三兄弟,王邈达和他的两个弟弟。在当时,王家是个望族,书香门第,有钱有地。
王邈达选择了学医,之前,他博览群书,经过商,做的是茶叶和丝绸生意。他的弟弟王晓籁,也是有名的爱国大商人,弟弟王孝本也是医生。
27岁那年,因为父亲王芷湘的意外病逝,让他弃商从医。
王邈达(右)和二弟王晓籁的合影
三兄弟在县城的鹿胎山买了几亩地,建造了医院。为了纪念父亲,他们取名为“医院”。
按照王氏三兄弟的分工,王邈达任首任院长兼中医部主任;王晓籁继续经商,医院财务;另一个弟弟王孝本则刚从德国柏林大学留学获得博士学位归来,负责西医部和院务管理。
医院旧址门口的石狮子
医院,当时是很少的。不少病人从各地赶来,医院业务很好。而每年的2月22日,以及父亲王芷湘的生、忌日,医院都是免费义诊。
医院的持续发展,王氏三兄弟拿出堂中六百亩土地的租金,王晓籁又追加二百亩土地的租金,医院作为日常维持资金。
后来,日寇侵占嵊县(现嵊州市),霸占了医院,医院停业,医疗设备都被破坏。
抗战胜利后,院舍又被国民党县政府占用长达一年之余。后王氏三兄弟几经交涉,于年仅收回了三间,作为复院筹备用房。
年2月3日,医院复院开业,王邈达复任院长。医院已经洗却昔日的繁华,几濒休业。
年5月,嵊县解放,年1月,人民政府接收了医院,医院。从此,医院获得了新生。
一代名医王邈达
除了家乡嵊州,王邈达在沪杭两地行医,他在杭州欢乐巷买了两幢房子,取名“兼善堂”。匾额是请好友马一浮写的,两则楹联是请俞越园题写的——“丰乐桥头欢乐巷”“行善家传兼善堂”。
王邈达(右)和马一浮
关于他的故事很多。
他给蒋介石看过病。年秋,王邈达七十寿庆时,蒋氏没有忘记他,派员送内装条幅一帧的精制红木框表示祝贺。蒋介石条幅的亲笔题词为“耆德遐龄”,上款为“邈达先生古稀大寿”,下款为“蒋中正敬贺”。
有一次,杭州巨商沈佐舟病危,沈家派人请王邈达为其治病。诊断后,王邈达主张用“承气法”救治,但遭到多数医师反对,家属也疑虑重重。最后沈佐舟说:“与其坐以待毙,不如含药而亡!”王邈达当即开了一方药剂让沈佐舟服用。患者服了一帖即泻,泻后欲饮粥汤,经服药调理数日后,渐趋康复,家人喜出望外,遂称王邈达为“王一帖”。
为感谢王邈达救命之恩,沈佐舟特地在杭各大报纸显著版面登报鸣谢一个月。
吴昌硕送给王邈达的“葫芦”
在杭州,王邈达曾任浙江省、杭州市中医协会会长,并与名医史沛棠等在杭州西湖之畔南高峰麓的六通寺创立“六通中医疗养院”,他任院长兼中医部主任。
王邈达还喜爱金石字画和收藏,年轻时就和吴昌硕有交往,吴送了他一张“葫芦”,住杭州时,和弘一大师、马一浮等名流关系很好,马一浮经常给他题字。王邈达自己也擅长篆书,现在杭州栖霞岭南麓香山洞摩崖石刻中还完好地保存着王邈达书写“回头是岸”的石刻。
弘一大师送给王邈达的字
新中国成立后,王邈达曾任浙江省中医研究所顾问、浙江省文史研究馆馆员。他把收藏的册医典、六百余件金文拓片和唐代褚遂良临摹《兰亭序》长卷等全部捐献给了国家(藏于浙江省图书馆)。
年12月31日,王邈达在文革中含冤故世。年12月,浙江省卫生厅举行了庄重的“王邈达追悼会”,为浙江一代名医恢复名誉,平反昭雪。与会者逾千人。
儿子印象里的父亲
虽然王效乾是一代名医。但是,在生活里,在王效乾的印象里,父亲的形象更加鲜活,随和,甚至有些可爱。
王效乾是双胞胎,只是,弟弟生下来的时候就夭折了。因此,父亲特别爱他。他和父亲相差了六十来岁。王效乾一家十二个兄弟,他排行第十。在世的还有五人。
他的兄弟们陆续长大,有的工作,有的求学,有的去了外地。陪在父亲身边的,只有王效乾和一个弟弟。
年轻时的王邈达
他记得,每天晚上在家里父亲著书立作,自己在桌边做作业,往往搞到深夜,然后,就“放松”了。
王效乾说,父亲最喜欢去两个地方,一个是解放路上的小弄堂里,现在的新华书店对面,那里有一家牛肉粉丝摊,父亲很喜欢吃,一个星期要去两三次。于是,父亲写好了文章后,父子俩就一起到摊里吃一顿。摊主看到了,远远地会打个招呼:王先生来了。父亲总是笑笑。
还有一个地方,是在井亭桥边上,现在的交通银行附近,这里有“小热昏”,说书的,还卖自熬梨高糖。父子俩边听书边吃梨膏糖,饶有风趣。
或许是中医名家,注重养生。王效乾说,父亲的生活很规律,早上起来一杯牛奶四块饼干,中午吃饭,晚上喝粥。只有在吃饭的时候,他才会和孩子们交流。
“每天吃中饭和午饭的时间,父亲会给他们讲笑话,笑话又不仅仅是笑话,总是包含了做人的道理。”“他还喜欢打太极,七十二岁时还爬树呢!
王效乾记得,父亲曾说过:“我家弈代相传,以忠恕仁厚为本质,谦逊处事善待人。先辈素有善人之名,累世救病扶贫,乐善好施,热心公益,不遗余力。我辈应恪守先范,严遵庭训,造福社群。”
马一浮给王邈达的著作题写的书名
这深深影响了这个家族。
多少令人遗憾的是,一代名医的后人都没有继承衣钵。王效乾兄弟姐妹中,他们大多是教师、工程师。唯一学医的五哥王友赤是西医。
而这似乎同样是“以人为本”,医生,治病救人,而教师,教书育人。
“我的母亲常说,名利犹如粪土,疏离它就洁净,亲近它就遗臭万年。作为子女,我们都遵嘱她的教导,做一个清清白白、普普通通而对社会有贡献的人。”王效乾这样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