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千代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诸葛亮马前课详解十二,拯患救难,是唯 [复制链接]

1#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优惠活动 http://bdfyy999.com/

马前课的第N种解法(十二)

本期我们将继续秉承着对于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态度,独家解读一下诸葛亮《马前课》第十二课。

第十二课大过上中——拯患救难,是唯圣人,阳复而治,晦极生明。

根据卦象所示,泽风大过。栋桡。利有攸往,亨。简单解释:屋粱压得弯曲了。有所往则有利,通泰。

很多朋友解读称这一课讲的是现在,如何得出这个结论的呢?我猜想大概是根据所谓的“一课一朝”的规律。几乎所有的所谓古代“预言”都是一个套路,就是如果按朝代区分,前面的朝代,显性特征明显,越靠后面的反而含糊其词,不具有明确的指向性。

第一课“八千女鬼”的曹魏。

第二课“火上有火”的司马炎。

第三课“二三其位”的南北朝。

第四课“十八男儿”的李氏建唐。

第五课“五十年中”的五代十国。

第六课“惟天生水”的天水朝大宋。

第七课“一元复始”的大元。

第八课“日月丽天”的大明。

第九课“水月有主”的大清。

第十课“千人一口”的民国。

若是“一课一朝”,第十一课“四门乍辟,突如其来,晨鸡一声,其道大衰。”应该是开启新朝。什么朝代?何人建立?如何建立?没有任何显性特征,唯一就是“四门”,结果直接开门结束了,莫名其妙。显然这一课说的是已经存在的,而非新建立的。第十二课,要是按朝代论,笼统至极,说了和没说一样,看看过去的朝代,新朝取代旧朝哪一个不是“晦极生明”,那个朝代没有被百姓称作“圣人”的人物呢?从已经讲过的《乾坤万年歌》,《梅花诗》到《黄檗禅师诗》再到现在的《马前课》,几乎都是一个套路,典型的清末民初的产物,形式雷同,内容相似,只有目的不同而已,各为其主罢了。

上一期提到《马前课》根本不是诸葛亮所作,它就是民国初年后人伪托之作,编造者所处年代为乱世,涉及当时的人或事,不得不写的较为隐晦,这样便于在坊间流传,不容易被查禁。前面各朝的事件和人物极为明显,百姓或多或少知晓一些,这样就更具迷惑性,令人深信不疑,可是仔细分析便会发现破绽。熟读历史的朋友看过《马前课》后面几课,基本就知道是怎么回事了。像《乾坤万年歌》、《梅花诗》、《马前课》这些所谓的“预言”,之所以在清末民初着墨这么多,主要是编造者希望在当时借由这些“预言”在乱世之中,为自己的主子或组织谋取政治利益而已,不过就是当时的愚民手段罢了。结果不想后人们,奉为圭臬,意欲参破天机,甚至被如今的反华媒体利用,既可笑又可悲。

拯患救难,这一句的解读可谓五花八门,有天灾说,有人祸说等等。但都认为是涉及未来的。其实这一课讲的就是历史,只是用词隐晦罢了。

所谓的“拯患”和“救难”各有所指,拯的是国,救的是民。患是国患,难是民难。

这一句说的正是在满清的封建统治下,百姓生活举步维艰,革命党(同盟会)救国家、人民于水火。“拯患救难”其实就是孙中山先生提出的同盟会纲领,也是“辛亥革命”当时主张的口号“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就是拯国患。

“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就是救民难。

这个不难理解,无需过多解释。

是唯圣人,承接上一句,多个“预言”中都提到了“圣人”,所谓“圣人”只是迎合当时的局势,各有所指罢了,并非指同一个所谓的未来之人。这里指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建立民国,出任临时大总统的孙中山。

阳复而治,上一期讲过“晨鸡”就是雄鸡为阳,代表民国。“阳复”就是建立民国,阳居正位,开始新的统治。

晦极生明,承接上一句,“晦”昏暗的意思。当昏暗到了极点,一片黑暗,光明也即将来临,正所谓“物极必反”。由于大清国自身的腐朽加之帝国主义列强的欺凌。国政陵夷,民生困敝,革命党趁机发动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建立民国,为国家和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

年(清光绪三十一年)8月20日,中国同盟会在日本东京召开成立大会,推举孙中山为总理,黄兴等人任庶务。中国同盟会由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合并而成。

其前身是孙中山创立的兴中会和黄兴创立的华兴会。同盟会致力于推翻满清政府、结束封建帝制,建立民国。提到孙中山不得不提到黄兴,他在同盟会中仅次于孙中山,是重要的领导人,辛亥革命时期的先驱和领袖,主要从事武装起义。辛亥革命之前,同盟会发动的反清起义,都是由黄兴领导的。因此,在革命党中声望极高。

黄兴不是贪权好利之人,顾全大局,多次支持推举孙中山,以实现革命抱负。早在年8月,中国同盟会成立,选举总理时,黄兴便直接提议推举孙中山出任总理,无需选举,获得一致通过。

年(清宣统三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时,孙中山并不在国内,而是远在美国的科罗拉多州。黄兴等人指挥并直接参与起义,武昌起义成功后,孙中山多次接电告催促其回国。11月24日,孙中山由法国马赛乘“马尔当”号轮船启程回国。

12月2日,起义联军攻下南京。各省代表在上海开会决定,于南京组建临时政府,由黄兴具体负责组建工作。当黄兴获悉孙中山即将安全抵达上海时,便推辞赶赴南京组建临时政府。并向各省代表说明,孙先生是同盟会的总理,他不在国内时我可以代表同盟会,他回国我不能抢先去南京,一切等孙先生回来再说。

辛亥革命爆发后,黄兴声望极高。在组建临时政府时,黄兴众望所归,本有机会成为临时大总统,但他还是选择让位,等待孙中山回国,并推举孙中山。在黄兴的全力支持下,最终孙中山当选临时大总统。黄兴可谓唯孙中山马首是瞻,众人自然心悦诚服。

从同盟会的总理,到民国的临时大总统,孙中山的背后总有黄兴的支持。无论在同盟会,还是在临时政府,黄兴心中的孙中山都是唯一。可惜天妒英才,黄兴英年早逝。年(民国五年)10月31日,年仅42岁的黄兴病逝于上海,他的过往随着他的离世也渐渐的被人们所淡忘。

在当时孙中山与黄兴合称“孙黄”,亦有“孙氏理想,黄氏先行”的说法,二人一文一武,成为民国建立时的坚定基石。黄之人品,可谓千金难得,这也成就了当时百姓口中孙中山圣人的名号。讲到这里有些朋友大概已经猜到《马前课》作者的身份了,下一期来揭晓答案。第十二课是承接第十一课的,它是不能够独立成章的。而第十三课又是与第十二课紧密联系的,也不能够独立成章。所以,第十课到第十三课是一个整体,上下有所联系才能正确解读。

下一期讲讲第十三课“贤不遗野,天下一家,无名无德,光耀中华。”

连载中,欢迎大家点赞,评论,收藏,您的支持是我们继续的动力,谢谢大家!

本文出自“马前课的第N种解法”由百家号“昇斗闲人”原创,发布于百家号平台,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