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讲讲四个方面的问题:
01如何正确认识慢牛这件事情。
我做事情喜欢从上往下顺,可能这是我的一个习惯,很多朋友做投资喜欢从下往上,
也就是从个股,从公司的基本面挖掘,而我一向喜欢从宏观开始切入,再往下找行业,包括以往做股票投资也是这个习惯,
但有个问题是个股选择的问题不好解决。现在有了ETF和场外基金,其实可以解决很多问题,反而适合我的风格。
我一向是这样,先看市场是什么情况,我们说投资,投资就是赌,
我国处在这个阶段值不值得做风险投资,现在很明显,
国家处在国力整体向上走的过程中,这时我们是应该做投资的,不应该舍弃这个机会。
解决了这个问题,我们再看处在什么阶段,年之后这个市场提高到了从未有过的高度,
在最高会议上讲股市,除了一开始创建股市时,股市没有享受过这么高的待遇,在最高会议上提这个事情。
包括后来我们看科创板的发布,对整个资本市场的呵护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地步,很多问题就在定位上解决了。
定位解决了,慢牛走出来了,那就没什么好犹豫的,对市场一定要有清晰的认识,
我们说一定要先从大势往下看,看国家处在什么阶段,如果国家处在前几十年的时候,那肯定不适合做这个,可以搞搞房地产,经商下海,那都是时代的洪流。
现在这个时代是什么?
现在是资本时代,我们不是大佬,可以做一级市场,投风投,投制造业、高科技企业,我们没有这种资本,也没有这个实力,但现在投二级市场也可以,二级市场也有机会,从大的角度来说,我们判定是慢牛,直到现在为止慢牛还没有结束。
可能大家最近一直在犹豫,我在7月27日时做了止盈的动作,场内场外都做了止盈,这个我不回避的,现在回头来看我必然还会做,不知道大家会怎么看,作为我来说,底仓我是不会动的,因为慢牛没有结束,我为什么要动呢?
我拿着这个钱现在能干什么呢?
没有什么好的选择,所以一定要坚定信心,现在是慢牛的阶段,但当时做止盈有我的理由,可能大家平时对信息不太敏感,
当时南京的事情爆发了之后我很担心它演变成跟去年武汉一样的情况,但后来被控制住了,而且事实上跟我预期的其实差别不大。
你看,27号继续荡,如果是28号不是晚上12点底仓换的话,后面是很麻烦的,当时后面有很多动作,还有很多人做空被处理,这个很明确的,从各个角度来说我们一定要相信慢牛没有结束,这是从宏观来看。
从具体行业来看,除了科技,消费很多股票都已经跌了50%,大家说我们面临人口问题,真的是(红利)眼下立刻没有了吗?
不是的,至少在现阶段人口还是稳定的,在我们可预期的10-20年间还是稳定,那就一定会有需求的增长,只不过我们心里要有数,未来如果人口的问题不解决,消费需求终究是要萎缩的,但不是现在。
然后我们再看金融、券商、银行,贵吗?
不贵吧,券商的估值现在21倍,券商半年报出来之后平均行业净利润增长还在30%,贵吗?
虽然它虽然没有大幅上涨,但我们可以看到它确实不贵,包括银行,只有八九倍的估值,贵吗?
银行再不济每年也要保持5%的增长,再给你4%-5%的分红,不好吗?
你现在去存银行还拿不到4%的利息吧,不管存几年,你看谁会给你4%的利息,除非是大单存款,存50万,你找银行经理给你找个什么理财,搞不好会有4%-5%之间,那还要存好几年,中间取出来直接给你按活期算。所以这个(银行的估值)贵吗?
一点也不贵。
再看基建、保险,也不贵吧,包括房地产,贵吗?
也不贵吧,房地产的问题在于政策没有见底,它是一个见底在往下走的过程,没到完全见底的过程。
包括工程机械,工程机械涨得还可以。
沪深的估值也不贵,大概十六十七倍吧,中证银行的估值5.8倍,中证红利6.48倍,国证资产6.8倍,价值7.5倍,煤炭现在涨到这个样子才不过10.8倍,港股的国企指数11倍,上证50(11倍),上证也是11倍,沪深是13.94倍,也不贵,整体市场还是便宜的,
中证才22倍,总体市场还是便宜的,
高估集中在哪些有成长性的,医疗(最近在调)高估、科技,新能车为代表的芯片,这些高估,新能车现在的行业估值多倍,芯片整个行业的估值是倍。
新能车今天又出了个事情,宁德又募了亿做它的钠离子电池。
这些行业确实高估,但它也确实是高成长,这是一个矛盾体,具备高成长的行业都已经被发掘了,给予了比较高的估值,所以整体市场比较尴尬。这是整个的情况,
大家一定要对整个市场所处的慢牛阶段不要有任何怀疑,只不过我们现在要看到有些行业绝对高估,
有些行业虽然估值合理,但它还没有形成大的行情,还有一些是绝对的低估,但它往下走的情况还没有结束。
我把慢牛的事实和它后面整个行业给大家捋了捋。
之前我和同事报要点时说了四个:
1、认识慢牛的形势。
2、如何应对新能源、芯片(的热度)。
3、消费、券商和港股如何把握。
4、ETF和场外定投如何匹配。
讲的时候我会穿插着讲,核心分为这四部分。现在讲第二部分:
02如何应对芯片和新能源。
我一向不太喜欢激进的做事,我的操作好像有点激进,其实不是,
你看我的文章就知道,我很少煽情地说“新能源百年不遇”、“百年题材”之类的,我觉得没必要,因为人最怕情绪化,太过于乐观的看待问题会很头疼,太悲观地看待问题也会失去很多,
这是我以前吃过的亏,我以前犯过这样的错误,没什么好否认的,我以前做投资时也会被这些大股东的宏图大业折服,能够想得如此长远,做的事情如此前瞻,
但其实大部分情况下,他们的理想是好的,但能否实现?,挺难的。
我们做ETF、做基金投资有个好处,我们可以看行业趋势,不看个股,也不管什么宁德、恩捷这些公司怎么想的,我不用过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