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千代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22课愚公移山微 [复制链接]

1#
治白癜风有什么土方 https://m-mip.39.net/nk/mipso_4595403.html

课文朗读

点击上方绿标听课文朗读

电子教材+微课视频

点击图片,查看大图

▼▼▼▼

微课视频1:

更多视频,同学们可以选择观看哦!

微课视频2:

知识点讲解

第23课《愚公移山》

一、作者简介

列子,名寇,又名御寇,战国郑人,是道家代表人物之一。著有《列子》一书,有八篇:《天瑞》《*帝》《周穆王》《仲尼》《汤问》《力命》《杨朱》《说符》。

二、故事背景

本文选自《列子》。《列子》成书于战国前期。当时生产力极不发达,人们在生活中会面临大自然的种种挑战,在与大自然斗争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这种情况下,人们只能幻想借助具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实现征服自然的愿望。《愚公移山》也正是在这种状况下完成的。

三、理解课文

1.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太行:太行山,在山西高原与河北平原之间。

王屋:王屋山,在山西垣曲与河南济源之间。

方:方圆,范围,指周围的长度。

仞:古代长度单位,以七尺或八尺为一仞。

冀州:古地名,指今山西和陕西间*河以东、河南和山西间*河以北和山东西北部、河北东南部地区。

河阳:*河的北岸。河,*河。

太行、王屋这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千丈。它们本来在冀州的南面,*河的北面。

2.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且:将要,快要。

面:面对。

惩:苦于。

迂:曲折,绕远。

塞:阻塞。

室:家人。

谋:谋划,商量办法。

汝:你,这里指你们。

指:直。

毕:尽,全。

险:险阻。这里指险峻的大山。

豫:豫州,古地名,在今河南*河以南。

杂然:皆,共同。

许:赞同。献疑:提出疑问。

以:凭借。

曾:竟,却。与“不”连用,起加强语气的作用。

损:削减。

魁父:山名。

焉:哪里。

置:安放。

诸:兼词,相当于“之于”。

子孙:儿子和孙子。

三夫:三个人。

叩石垦壤:凿石头挖泥土。

箕畚:簸箕和箩筐。这里是用簸箕和土筐装土石的意思。

孀妻:寡妇。

遗男:遗孤,孤儿。

龀:换牙。

易:变换。

始:才。

反:返回,现在写作“返”。

北山有个叫愚公的老人,年纪将近九十岁了,面对着大山居住。他苦于山北的阻塞,出来进去都很绕远,就召集全家人商量说:“我和你们尽全力铲平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的南岸,可以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您的力量,竟不能削减魁父这座小土山,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山怎么样呢?况且把土石放置到哪里呢?”大家纷纷说:“把土石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面去。”于是愚公带领子孙中三个能挑担子的人,凿石头挖泥土,用簸箕和土筐装土石运到渤海的边上。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遗孤,才七八岁,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们。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

3.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叟:老头。

汝之不惠:你太不聪明了。甚,太,过分。惠,聪明,现在写作“慧”。

残年余力:老迈的年纪和残余的力气。

毛:草。其:放在“如……何”的句式前,加强反问语气。

长息:长叹。

固:固执,顽固。

彻:通,这里指思想的改变。

若:像,比得过。

虽:即使。

焉:用在句尾,表示肯定的语气,呢。穷匮:穷尽。

加增:增加(高度)。

何苦而不平:担心什么铲不平?苦,愁,担心。

亡:没有,现在写作“无”。

河曲智叟笑着劝阻愚公说:“你太不聪明了。凭你老迈的年纪和残余的力气,还不能毁掉山上的一根草,又能把土块、石头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叹一声说:“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不可改变的地步,还不如寡妇和弱小的孩子。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是没有穷尽的,可是山不会再增高了,担心什么铲不平?”河曲智叟没有话来回答。

4.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操蛇之神:神话中的山神,因为拿着蛇,所以叫操蛇之神。操,持,拿。

惧其不已:害怕他不停地做下去。

帝:神话中的天帝。

感其诚:被他的诚心所感动。

夸娥氏:神话中力气很大的神。

负:背。厝:放置。

朔:朔方,古地名。

雍:雍州,古地名,在今陕西、甘肃一带。

陇断:高大的山。

拿蛇的山神听说愚公移山这件事,害怕他不停地挖下去,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所感动,命令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起这两座大山,一座放置在朔方的东部,一座放置在雍州的南部。从此,冀州的南部,汉水的南岸,再没有高大的山了。

四、问题归纳

1.愚公决心移山要克服哪些困难?

(l)两座山又高又大,移山很艰难: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2)移山的人少,且老的老、小的小:年且九十。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3)工具简陋,运土路程远: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2.智叟对待愚公移山的态度如何?试结合其语言分析。

持反对的态度。智叟出语句句都是讥笑与责难。例如:“甚矣,汝之不惠”是很严厉的责备口气:“残年余力”又显出十足的轻视;“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是有意挖苦;“其如土石何”语气很重,简直就是讥笑愚公无能了。

3.愚公是怎样驳斥智叟的?

面对智叟的嘲笑,愚公驳斥了他的错误观点,阐述了人力无穷、自然能被征服的思想。愚公在“长息”之后,先是斥,接着是驳,用顶真的修辞格,显得气势宏大。

4.操蛇之神的“惧”和天帝的“感”对于愚公形象的塑造起着怎样的作用?试分析。

操蛇之神的“惧”和天帝的“感”,对于愚公形象的塑造起着衬托作用。更加突出了愚公移山的决心、信心、恒心。

5.如何理解本文的神话结尾?

神话不同于迷信,在生产力极不发达的条件下,人们只能通过幻想,借助具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实现征服自然的愿望。有位名人说过:任何神话都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本文采用神话结尾,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是解决人和自然矛盾的想象的方式,所反映的是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它跟宣传轮回、报应等封建迷信思想有着本质的不同。

五、课文主题

本文通过愚公带领家人和邻人之遗男挖山不止,最后感动天帝移走山的故事,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坚定意志和必胜的信念。

同步练习

23愚公移山

课题

愚公移山

课型

新授课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时分配

建议本课依据学情分课时。第一课时进行自主学习反馈及文意梳理、整体感知;第二课时进行课文具体感知的交流展示及当堂检测。可适当调节。

知识与技能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和虚词,辨析一词多义。

2.了解寓言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1.反复朗读课文,把握文意,探究文章的内涵,培养文言文自读能力。

2.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愚公精神,正视成长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勇往直前。

课前自主预习:

作品简介

《列子》是列子、列子弟子、列子后学著作的汇编。全书八篇,一百四十章,由哲理散文、寓言故事、神话故事、历史故事组成。其中著名的有《愚公移山》《杞人忧天》《纪昌学射》等。

相关人物简介

列子,名寇,又名御寇,郑国人,战国前期思想家,是老子和庄子之外的又一位道家思想代表人物。后被道教尊奉为“冲虚真人”。

写作背景

本文选自《列子·汤问》(《列子集释》,中华书局年版)。题目是编者加的。《列子》成书于战国前期。当时生产力极不发达,人们在生活中会面临大自然的种种挑战,在与大自然斗争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只能幻想借助具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实现征服自然的愿望。《愚公移山》也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完成的。

读准字音

万仞(rèn)冀州(jì)惩(chénɡ)塞(sè)迂(yū)

荷(hè)箕畚(jīběn)孀妻(shuānɡ)智叟(sǒu)

始龀(chèn)穷匮(kuì)亡以应(wú)厝(cuò)

陇(lǒnɡ)朔(shuò)

通假字

始一反焉(通“返”,往返)

甚矣,汝之不惠(通“慧”,聪明)

河曲智叟亡以应(通“无”,没有)

一厝朔东(通“措”,放置)

无陇断焉(通“垄”,高地)

古今异义

方七百里(古义:方圆,指面积今义:方向)

惩山北之塞(古义:苦于今义:惩罚)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古义:连……都……今义:曾经)

寒暑易节(古义:交换今义:容易)

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古义:草木今义:毛发)

何苦而不平(古义:愁什么今义:不值得)

一词多义

之隐土之北(助词,的)

跳往助之(代词,指愚公)

甚矣,汝之不惠(助词,无义)

且年且九十(副词,将近)

且焉置土石(副词,况且)

焉有子存焉(语气助词,表停顿)

且焉置土石(代词,哪里)

其其妻献疑曰(代词,他的,指愚公的)

其如土石何(语气词,加强反问语气)

以以残年余力(介词,凭,靠)

河曲智叟亡以应(连词,用来)

词类活用

面山而居(名词做动词,面对)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名词做状语,用箕畚装土石)

吾与汝毕力平险(形容词做名词,险峻的大山)

文言句式

倒装句:

甚矣,汝之不惠!(谓语前置,应为“汝之不惠甚矣”)

告之于帝。(状语后置,应为“于帝告之”)

被动句:

帝感其诚。(“帝”是被感动者)

省略句:

杂然相许。(承前省略主语“家人”)

步骤三:课堂互动探究

新课导入

多媒体播放江涛演唱的《愚公移山》后引入课题:这首歌源于一个古老的寓言故事——《愚公移山》,“听起来是奇闻,讲起来是笑谈”,却昭示我们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要不畏困难勇于前行。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这个千百年来让炎*子孙为之感叹的愚公,见识他的移山壮举。

新课展开

1.全文一共四段,勾画了几幅图画?是哪几幅图画?

第一幅:二山雄立图(第一自然段);第二幅:战前动员图(第二自然段);第三幅:毕力平险图(第二自然段);第四幅:愚公智叟辩难图(第三自然段);第五幅:神灵移山图(第四自然段)。

2.愚公移山的原因是什么?愚公移山的目标是什么?愚公移山的方法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愚公移山的原因是“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愚公移山的目标是“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愚公移山的方法是“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3.移山非移物,在挖山过程中有哪些困难?

①山高大无比:“方七百里,高万仞”;②路途遥远:“寒暑易节,始一反焉”;③移山的人年龄太大或太小:“年且九十”“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始龀,跳往助之”;④工具简陋:“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困难重重。

1.对于愚公移山的想法和行为,众人和邻居有什么态度?“其妻献疑”是不是不愿移山?

众人“杂然相许”可见愚公移山的决定得到全家人的支持。邻居遗男“跳往助之”,代表乡邻的支持。文中“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一句语气委婉,充满关切、担心。这里提出移山的困难,目的不是为了阻止愚公移山,而是提醒愚公及其全家人正视移山的困难,并且设法克服困难,从而从另一个侧面反衬出愚公意志的坚决。

2.智叟对待愚公移山的态度如何?试结合其语言分析。

持反对的态度。智叟出语句句都是讥笑与责难。例如:“甚矣,汝之不惠”是很严厉的责备口气;“残年余力”又显出十足的轻视;“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是有意挖苦;“其如土石何”语气很重,简直就是讥笑愚公无能了。

3.愚公之妻和智叟对愚公移山的态度一样吗?

态度不一样。其妻尊重愚公,其“献疑”带有关心的意味,语气非常委婉。而智叟言语间流露出对愚公的轻视,问话则充满了讥笑和责难。说明其目光短浅。其妻的“献疑”,引起全家人讨论运土石的问题,并得出解决办法;智叟的“笑而止之”,引出愚公的反驳,由此过渡到神话结尾。

4.愚公是怎样驳斥智叟的?

面对智叟的嘲笑,愚公驳斥了他的错误观点,阐述了人力无穷、自然能被改造的思想。愚公先是斥,接着驳,用顶真的修辞,气势宏大。

5.愚公和智叟的看法最大的不同在什么地方?

智叟立足于现在,愚公放眼于长远的未来;智叟是用静止的眼光看问题,愚公是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6.操蛇之神和天帝对待愚公移山是什么态度?有何作用?

操蛇之神是“惧其不已也”,天帝是“感其诚”,对于愚公形象的塑造起着衬托作用,更加突出了愚公移山的决心、信心、恒心。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是什么描写?有何作用?

这是侧面描写。作用:一是表明愚公此举得人心,开山劳作之辛,愚公一行之坚毅。二是以孀妻弱子“助之”与后面河曲智叟“笑而止之”形成鲜明对比,寓托作者褒贬之意,增强讽刺的艺术效果。三是从表达效果上看,增加了文章的生动性,避免了单调,把孩子欣欣然的神态写出来了。

1.你觉得愚公是个什么样的人?

愚公是一个有远大理想,不惧任何困难,有坚强的意志和顽强的毅力,不怕吃苦,敢于斗争,有远见卓识的令人尊敬的智者。

2.作者把歌颂的人物称为“愚公”,把批判的人物称为“智叟”,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这儿的“愚”,没有讽刺的意味,他看似“愚”,实则不愚,而是“大智”。这儿的“愚”不但没有讽刺意味,还有“贬词褒用”的作用,“愚”字中透露出顽强、坚毅、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拼劲。至于“智叟”的“智”,那是所谓的“小聪明”,自以为“智”,实则是“愚”,他没有克服困难的智慧,目光短浅,“智叟”的“智”有讽刺的意味,是“褒词贬用”。

1.有人说这个故事最后还是靠神仙的力量把两座大山搬走的,这样看来,愚公还是无能的,你同意吗?

不同意。愚公挖山不止的精神,使山神害怕,天帝感动,文章这样写,恰恰表现了愚公移山的精神感人至深,其移山之举有不可抗拒的力量。

2.结合本文说说愚公精神的实质是什么?在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要不要发扬这种精神?

愚公精神就是不怕吃苦,不惧怕任何困难的精神;就是敢于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精神;就是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精神。在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需要大力发扬这种精神。因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是一项极其伟大而艰巨的任务,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将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困难,将有千万座“太行”“王屋”挡住我们前进的道路,如果我们缺乏这种精神,那么,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只能是纸上谈兵,一事无成。

步骤四:学以致用

写作方法运用

1.对比衬托,表现人物。

例如愚公和智叟这两个人物,就具有强烈的对比效果。愚公有实现“指通豫南,达于汉阴”以造福子孙后代的宏伟抱负,对人力的无穷力量怀有坚定的信念。智叟只看到自然的威力,看不到人力的伟大,认为愚公“以残年余力”去移山是“不惠”之举。两相对比,一个伟大,一个平庸。

文中运用衬托的例子也不少,例如写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运土石路程的遥远,对说明移山任务的艰巨、显示愚公的气魄具有一定的衬托作用。又如写操蛇之神的“惧”和天帝的“感”,也从侧面反映了愚公移山的决心不可动摇。

2.烘托渲染,情节巧妙。

全文篇幅较短,然而却写得曲折多姿,故事情节波澜起伏。开头写二山既高且大,而愚公仅以全家力量来“平险”,已初见其“愚”;接着写运土石,工具“箕畚”是十分简陋的,而倒土地点——“渤海之尾”又是十分遥远的,如此移山,看来更是“愚不可及”。这些都是进行烘托渲染,而且这些仅仅是事物表象,及至智叟前来阻止移山,愚公说出了“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的道理,他的形象顿时变得高大起来——原来他的见解远远超过一般人,真是“大智若愚”啊!

3.人物语言,生动传神。

故事中的对话不仅有展开情节的作用,而且不同的对话表达了不同的语气,反映了人物不同的思想情态。如北山愚公“聚室而谋”,是用商量的语气征询家人的意见,由此引出妻子的“献疑”;妻子的“献疑”,表示了对移山的关心,又引起全家讨论“焉置土石”的问题,引出移山行动的开始;河曲智叟的“笑而止之”,表现了其思想顽固,引出愚公的驳斥,由此过渡到神话的结尾等等。人物不同的语言都充分反映了各自的形象特点。

运用烘托渲染的手法,描写一个场景,表现事物的特点。

连日来的阴雨,今天终于停了。太阳出来了,绽放出美丽灿烂的笑脸,天气格外明媚。微风中似乎掺杂着泥土的清香、鲜花嫩草的芳馨,沁人心脾,而我也一扫前几日考场失利的沮丧心情,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去面对往后的学习。

作业:教师引导学生课后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并预习下一课时内容。

步骤六:课后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愚公移山》是篇传统的老课文,故事情节简单,大概的内容学生早知,经典的教法也有很多。这节课老师讲得少,学生读得多,说得多,想得多,练得多,围绕“愚公愚吗”这个话题展开激烈的讨论交流,体会文章的寓意,学习愚公精神,学生们能在学习中得到快乐的体验和情感的熏陶,所取得的课堂效果比较令我满意。

方法指导:

如何解答文言文拓展探究题

文言文拓展探究题是一种开放性试题,是新课程改革以来最受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