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千代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八还辩见,显见无还 [复制链接]

1#
佛告阿难:且汝见我见精明元,此见虽非妙精明心,如第二月非是月影。汝应谛听,今当示汝无所还地。这里又涉及到一个有关月亮的问题。前面讲的标月指,告诉我们不要执著文字相;这里讲到第二月,就告诉我们后面的这个第七识是怎么回事。且汝见我:你看我,一定要注意这个「见」,已经不是指眼睛能见。见精明元:见精在这里说为见分、见性,在「无明不觉有三细里」也叫转相,也叫意根,也叫第七识——这是相同的名相概念,都是讲一回事,也叫传达识;它与五蕴里面的行阴相对应。「明元」,是指前面的六种意识心之元。因为六种意识心带有分别心,所以叫「明」。六种意识心都因缘于第七识而起作用,第七识是六种意识心之根源。此见虽非妙精明心:按照分别法来讲,第七识不是我们的真心,第七识后面还有第八识,第八识后面还有第九识,第九识可以方便说为分别法中的真心——按照圆顿大法来讲,它还不是真心。圆顿大法来讲啊,我们可以把它发明创造一下,它是第十识。第十识包括第九识、第八识、第七识和前面六种意识心,一切的万法都是一个念,非真非假,它随缘现真现假。也就是说,下面佛在解十番显见的过程中,是把它方便说为我们的真人,以此把我们凡夫因地的那种心态间接地从前面六种比较粗浊的妄想分别心中,引导到第七识。在这里我们先打个预防针,因为后面要讲到十番显见。「虽非妙精明心」,虽然不是真心。如第二月非是月影:怎么叫「第二月」?我们对着这个灯一眨,这个东西是不是两个了?你对着月亮眼睛一眨,是不是变成两个月亮了?那两个月亮,你讲哪个是真的?哪个是假的啊?那你们肯定讲原来是真的。一眨眼现成两个,那个是假的。那么那个假月亮跟月亮在水里的影子相比较而言,哪一个靠近真月亮近一些啊?第二月,是不是?所以这个第七识,就相当于我们真心的总理大臣,那跟前面的六种意识心已经不一样了,它靠近真心比较近,是这个意思。这显示出佛方便说法的这种智慧,一步一步地靠近。汝应谛听,今当示汝:这在佛法里几乎也是一句口头禅。凡是在佛经里经常有相同的字眼出现的,这一定是很重要的语言,我们不能轻易放过。所以这里我们不能按照世间的那种语言风格来解释——比如:你要好好听啊,我现在就来开示给你听啊——不是这样讲,这样讲就没有味了。「应」,你一定要按照我讲的话去随文入观,与它道交感应,把我讲的话就变成你的心,不是当耳旁风。「谛听」,要真实听。佛讲的法,你不能用凡夫的心态去听,要按照本来面目真实法去听,你不要往其它方面想。也就是不要用逆反心理,你只管一股脑地往里观照。你不要听到我们现在讲《楞严经》,你就马上又讲《地藏经》是怎么讲的,《金刚经》是怎么讲的。「今当示汝」,「今」,就是当下,就是当下这一念,你搞明白了你就是佛;「当」,就是正当名分,三世如来语无虚妄,我们要真实听。当我们明白了《法华经》《楞严经》如来藏的道理,一切东西都是自己一个念,谁不是谁啊?所以我们千千万万不可以断章取义。下面加一个「示」,是不是这个真心本来面目是现成的?在哪里讲就在哪里拿,当下现前。在《妙法莲华经·方便品第二》,佛讲,「诸佛出世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开示众生悟入佛知佛见」——与那个「开示悟入」是不是一个意思啊?因为当下就在,即开即示,不需要找。开口说来即是,随手拈来即是。我们讲经说法,讲宇宙人生真理,看到什么拿什么,看到眼镜盒拿眼镜盒,看到茶杯拿茶杯,看到华拿一朵华,这就是如来藏,这就是我——所以叫「今当示汝」。无所还地:那还不掉的东西在哪里?阿难:此大讲堂,洞开东方。日轮升天,则有明耀;中夜黑月,云雾晦暝,则复昏暗。户牖之隙,则复见通;墙宇之间,则复观壅。分别之处,则复见缘;顽虚之中,遍是空性。郁[土+孛]之象,则纡昏尘;澄霁敛氛,又观清净。总地来讲,这段经文及下面还有一部分,就是我们通常讲的「八还辨见」。怎么八还辨见呢?佛在这里呢,讲了我们这个自然界有八种普遍的现相。下面先来具体解释这段经文。此大讲堂,洞开东方:佛以当时所在地「大讲堂」为场所;「洞开东方」,大门向东而开。日轮升天,则有明耀:太阳出来了,是不是有明亮的这种形相啊?中夜黑月,云雾晦暝,则复昏暗:「中夜黑月」,就是没有月亮的夜晚,特别讲个「黑月」,虽然看不到月亮,月亮在不在?它是不是还在那个固定的时间、固定的地方呢?它只是黑的而已。那为什么月亮一会黑,一会明?这都是我们的同分妄见。「则复昏暗」,这是暗相。「云雾晦暝」,这里晦和暝都是作为黑暗来解释。户牖之隙,则复见通:「户牖」,这是门窗之间;「则复见通」,把门一开是不是通的?墙宇之间,则复观壅:「墙宇之间」,墙与墙之间;「壅」,就是不通达之相。分别之处,则复见缘:我们睁开眼睛分别各种各样事物,就形成各种各样的因缘。顽虚之中,遍是空性:这两句话要调一下,把顽虚改成空性,空性改成顽虚,否则这句话不好解释。应该是,「空性之中,遍是顽虚」,虚空与具体的物体之间,我们看到的是不是虚空啊?叫「顽虚」;这个房间里是不是空?与这个房顶、地板、墙壁是不是体啊?我们看见这么大的顽空,已经受到这个体的限制,跟外面的虚空不一样。房子里面的空叫顽空,在房子外面的空叫虚空。这是第五种相,是顽虚之相。郁[土+孛]之象,则纡昏尘:昏尘是灰沙这些东西,也就是说由于这个「昏尘之相」呢,造成了我们眼前这种郁[土+孛]之象。澄霁敛氛,又观清净:「澄霁」,就是雨后天晴那种气氛,敛氛是把那些纷飞的尘土收敛了,所以空气显得很澄净。「霁」呢,一般地是指雨后初晴的阳光。「又观清净」,「清净」是我们得到的清净之相。佛在这里列举了我们比较熟悉的自然界八种现相,这八种相都是我们的感觉、意识心——感到光明相,感到黑暗相,感到通达相,感到堵塞之相,感到异相(异相就是由于分别产生千变万化的那种异相),再感到顽虚那种同相。一个顽虚,就是个虚空,它有没有什么不同的相啊?再一个,浑浊之相、清新之相,这是八种相。阿难!汝咸看此诸变化相,吾今各还本所因处。云何本因?阿难!此诸变化,明还日轮。何以故?无日不明,明因属日,是故还日。暗还黑月,通还户牖,壅还墙宇,缘还分别,顽虚还空,郁[土+孛]还尘,清明还霁。则诸世间一切所有不出斯类。汝咸看此诸变化相:「咸」,就是都,你把这八种变化相都好好看看。吾今各还本所因处:我帮你把这八种相都还掉,看怎么还法?从哪里产生,我就往哪里还。此诸变化,明还日轮。何以故?无日不明,明因属日,是故还日:我们感到明亮的这个相怎么还给太阳呢?我不看太阳了,不就没有明相了?是太阳照的,还给你了,我眼睛不看太阳,就没有明亮相了。暗还黑月:「暗」是暗相,「黑月」就是夜里,我眼睛不看夜里了,我就没有夜里有暗相的这种意识心。这个还相是把心还掉,这个心是意识心、妄想心。通还户牖:有通达的那种感受,我不看门窗是不是就还掉了?壅还墙宇:我不看墙体,就不会这个闭塞壅塞这种感受。缘还分别:这里的「缘」是千变万化之相,也就是异相。我眼睛不睁,看不到千差万别的东西,是不是就没有种种的分别妄想了?顽虚还空:我不对着这个顽空打妄想,我看到花花绿绿的世界,是不是马上这个顽虚的这种心识就不存在了?就还掉了,没有了。郁[土+孛]还尘:郁[土+孛],这种昏昏扰扰的相属于尘土飞扬而产生,我不看那个尘土飞扬,是不是就不会产生这种昏昏扰扰的感受啊?清明还霁:清新明亮的感觉,就是因为雨后天晴那一个时空;那我离开这种环境,清明的感受就没有了,还掉了。则诸世间一切所有不出斯类:佛用这八种情况来代表这世间的一切万法。这里「不出斯类」应该是「可比斯类」,可以做这个比方。世间不光是八种相,还有无量的相。一切的万法,凡是耳闻、目睹、身受,都可以还。环境一改变,你就还掉那个环境了。贵在举一反三。比如说,我看到了张居士,有个张居士印象;我不看张居士,我来看李和尚,是不是把张居士这个相还掉了?要注意,一切万法都可以还。汝见八种见精明性,当欲谁还?何以故?若还于明,则不明时无复见暗。虽明暗等种种差别,见无差别。诸可还者,自然非汝,不汝还者,非汝而谁?则知汝心本妙明净,汝自迷闷,丧本受轮,于生死中常被漂溺,是故如来名可怜愍。汝见八种见精明性,当欲谁还:你见到这八种现相的那个能见的东西你还给谁?我们还的是所见,能看的东西能不能还?如果还给它了,那你等会儿再看这华,你能不能看到了?你还掉就看不到了。那么我们能看的东西是这个东西、能听的东西是不是还是这个东西?如果把能听的东西还掉了以后,那师父在这讲话你能不能听到?你不能听到了。这就是帮助我们把这个眼、耳、鼻、舌、身、意这六种分别心,返回到能够产生这六种意识心的那个第七识,要暂且回到那里去。这个一步一步地来。若还于明,则不明时无复见暗。虽明暗等种种差别,见无差别:如果能见的种子还给了明,暗来也见不到,华儿来也见不到。由此我们还要把它扩展,不仅见不到暗,而且闻不到香,而且听不到音、尝不到味。所以在这里我们就把它发挥一下。这个「差别」是十法界森罗万相、千变万化,无不在内;但是我们能见的这个能没有差别,它就是一个东西。所以「见无差别」讲成嗅无差别、闻无差别、知无差别,对不对啊?这里的「见」是表六种功用。诸可还者,自然非汝:能还掉的都不是你。也就是讲这六种意识心是不是我们呢?不是啊。不汝还者,非汝而谁:你还不掉的那个东西它不是你,而是谁啊?所以这个法大家感到是不是讲得很别扭啊?很难讲。在这里的时候,佛讲能还的不是我,那我们真正把如来藏道理完全搞明白的人,能还的东西是不是我?而且还给了太阳,太阳是不是我?所以我们对人讲法讲到这一点的时候,必须要画龙点睛。好好想一想,我们讲要把一万年末法扭为正法,要把弥勒佛下世前五十六亿七千万年这个灭法扭为正法,都是佛的命令。只要《法华经》《楞严经》住世,就代表正法住世。我们每一个人都要发心,我们生生世世都要回到娑婆国土,弘扬《法华经》《楞严经》。人有大心,一定会力随愿来,缘随愿来。则知汝心,本妙明净,汝自迷闷:讲到这里的时候,你总该知道了吧?你还不掉的那个东西明明白白就在眼前。「本妙」,本来就在啊,什么时候离开过你啊?无始以来一直就是你,妙就妙在本来就在那里你还不知道。「明净」,明明白白在这里,怎么「净」呢?这里用通教的概念来解释。在没有看没有听之前,那个东西没有任何的形相大小、动静起伏,是不是叫「净」呐?但是它随时可以显现出千变万化,这就是我们的如意宝珠。你不明白这个东西,没有明心见性,而来盲修瞎炼,你怎么样修都是魔业。「汝自迷闷」,「迷」,就迷在自己不认识自己,骑在马背上还在找马。「闷」,就闷在把我们的真心本来面目忘失在自己的烦恼习气里。丧本受轮,于生死中,常被漂溺:我们本自具足一切自在妙用的智慧德能,而不懂得受用,却在迷惑颠倒里受轮转。我们想一想是不是很冤枉?比如说我们的心是这个东西,从第七识开始往后面,第八识、第九识、第十识……他不明白这个道理,他知道前面六识时,他在这里轮转;他往后明白我们的心了,全部懂得了,他轮转不轮转了?他得大自在了。明明都是自己的东西他却不用。是故如来名可怜愍:所以啊,如来讲你们这些众生是可怜悯的人啊?怎么可怜悯啊?你本来是佛,却不知道自己是佛;告诉你们是佛,你还不相信你是佛;你还拼命去修种种的外道苦行、种种的方便法;已经告诉你们,只要听明白道理几句话、几分钟、最多几个小时,你当下就能成佛,你却还硬着头皮要修无量劫、无量百千万亿的法门!所以这个「可怜愍」要从种种不同的角度来观照众生的可怜悯,或愚痴,或固执,或下劣心,或牛羊眼。所以我们不能自以为是,一切都要归到《法华经》《楞严经》。《妙法莲华经》打了个比喻,叫「乞丐怀珠,枉受贫穷」。我们每个人身上是不是都是如意宝珠啊?世间人有个比喻,叫捧着金饭碗去讨饭,是不是?他那个讨饭碗是金的,凭那个金碗就可以成为富翁。你说他穷吧,他有金饭碗;你说他富吧,他在讨饭,是不是很可怜呐?这是讽刺人的。我们每个人的金饭碗都在身上呐,却在六道里轮回,你说这可惜不可惜?----本文摘自上印下广法师《楞严经》卷二讲记最新流通版

往期精彩回顾

专题开示

上印下广法师自序

专题开示

上印下广法师宿王戏月光三昧开示

专题开示

上印下广法师观世音菩萨真实义开示

专题开示

上印下广法师《清明祭文》

专题开示

上印下广法师用佛学凝聚和谐正能量

专题开示

上印下广法师详解一心三藏

专题开示

上印下广法师开经偈释义

专题开示

上印下广法师用佛学凝聚和谐正能量

专题开示

上印下广法师佛法命脉·如来藏

专题开示

上印下广法师《菩提论》

专题开示

如是我闻真实义(第五次修订版)

专题开示

过五关度六将证菩提(第五次修订版)

专题开示

上印下广法师专访系列合集

慈悲法语

传递正能量合集

慈悲法语

生命之秘合集

灌顶章句

《楞严经》字开示(视文-上)

灌顶章句

《楞严经》字开示(视文-下)

灌顶章句

《楞严经》一切众生轮回的根本

灌顶章句

《楞严经》业果相续之因缘

灌顶章句

《楞严经》精华——字偈颂

醍醐妙法

《法华经》什么叫「开悟」?

醍醐妙法

《法华经》怎样才叫「万法平等」?

醍醐妙法

《法华经》如何检验自己的境界?

醍醐妙法

《法华经》你已经成佛但自己不知道

醍醐妙法

《法华经》成为大法师的十种条件

醍醐妙法

《法华经》受持一句《法华经》的功德

醍醐妙法

《法华经》无量的分身佛从何而来有

讲记合集

《心经》讲记视文全集

讲记合集

《阿弥陀经》讲记视文全集

讲记合集

《妙法莲华经》讲记视文全集

回向偈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扫描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