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千代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同步微课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课外古 [复制链接]

1#


  

全诗共八句,开首两句以高度概括的笔力描绘出一幅气候各异,风雨迥殊的广阔无垠的宇宙图象。

这里有诗人青少年时代“南极赤岸,东临沧海,西望玉门,北出玄塞” (《求自试表》)的戎马生涯的体验,但是,更多渗透着诗人后期倍受曹丕父子压抑,“十一年中而三徙都,常汲汲无欢”(《三国志·曹植传》)的沉痛经历。正是如此,才使诗人出笔不凡,挥写出苍凉浑茫的诗句。下边四句,诗歌的图象又急剧缩小,与开首两句的大笔勾勒,形成鲜明的二极性。其中“剧哉边海民”之“边海”,丁晏《曹集诠评》注为“海岛”;“寄身于草墅”之“墅”,宋刊本《曹子建文集》作“野”,今人多以作“野”更符合全诗的意境。这样以来,诗歌的画面由无限大的空间,就具体到海岛民居住的荒野中,他们的妻子儿女就像禽兽一样,衣食住行,时时刻刻与海岛上的岩石和森林相伴为伍,此情此景已经和人间地狱合二而一了。但是,诗人并没就此止笔,而是在诗的结尾处,借海岛民的自泣自诉,进一步描绘其“家”中情景:那里柴门萧条,成了狐兔出没奔跑的乐园。据赵幼文《曹植集校注》说,这首诗反映了“曹睿时代徭役繁兴,赋敛苛细,百姓为了逃避征调,不敢家居的惨酷情景。”


  

这样,最后两句是描写流亡“海岛”人民的原来的“家”,与前面四句联系起来,自然地构成了当时人民为“逃避征调”的惨不忍睹的连环画卷。

六、课文主题

首诗通过对海边人民形貌及居住环境的描写,反衬出海边人民生活环境的荒凉以及内心耳钉恐惧与凄楚。

end

▍免责声明:所有素材均来源于网络,仅供学习交流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告知,我们会立即删除。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